|
去超市买了一斤糕点,回家拿到电子秤上,中庸之道恰好500克。
嗯,不错!没有缺斤短两。此时就想到了一个题目,记得看过材料,“斤”这一词早在西周期间就已出现,铜权(后称秤砣)更是商代就有了。
3000多年前的称量标准,和现在难道一样?仔细一查才晓得,这是个不竭演变的进程。
秦代“高奴禾石”铜权
商代存在一个重量单元叫“寽”(即甲骨文中的“锾”字),这也是后来货币的价格标度。
有学者统计过100多件带有铭文“寽”的商代青铜器,发现重量集合在250克至300克之间,浮动较大。
轻是由于那时辰生产力低,平常称的多是食粮大概小物件,重量大了反而不方便。
到了西周,斤稍微重了一点,陕西郿县出土的一个铜权上刻着“一斤”,现实称出来是258克。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半斤环权,推算出那时一斤约合251克。
可见,前人也讲求“够用就行”,一斤有大致范围,但严酷来说还不算“标准”。
后来演变的秤杆
秦代同一六国后,那句“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间接改写了前面2000多年的历史。那真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我们常说“各有千秋”,就是这么来的!由于从秦代起头,现代一斤就分为16两,这是很多人经常搞错的常识。
咸阳出土的“始皇廿六年瓜棱权”显现,秦代的一斤约253克,变化不大。
汉承秦制,那时的一斤大约248克到250克左右。
但到了唐代,中国的斤却“收缩”了。一个唐代人去买一斤丝绸,他现实拿得手的重量能够接近600克,比汉代时重了一倍还多,这又是为啥?
大唐的富贵
主如果由于经济成长得快,贸易买卖越来越多,曩昔的那点重量已经满足不了现状。所以《唐律疏议》规定,在租税征收中,布帛等物品的尺寸和重量都要有明白标准,一斤定在了约600克(前期前期有浮动)。
这意味着,一样叫“一斤”,唐代能买到更多的工具,甚至比现代还重。
到了宋代,经济到达了封建王朝的一个顶峰,“斤”又更饱满了。
按照《宋史·食货志》记录,那时的年度商税支出曾高达一万万贯,这么多钱间接表现在了怀抱衡上。
宋代经济繁华
为了顺应大范围的商品买卖,宋代的一斤约合明天的640克左右。
比如在四川,茶叶贸易极为兴盛,贩子进货动辄上千斤。据《宋会要辑稿》记录,那时蜀地一年的茶叶产量就跨越了两万万斤。
你以设想这样的场景:在汴京的肉铺里,掌柜的用精准的宋秤,为茶商称出一斤羊肉,那实实在在的640克,充足一群人美餐一顿。
明清期间,一斤在590克左右,清中期官方规定的“库平斤”约596.8克,这也是后来各类称重的标准了。你如果看到有人会商现代一两有多重,除以16换算下来就是37.3克,基天职绝不差!
现代更精准的“戥子”
但到了清代晚期,大师都晓得,洋人进来了。国际贸易的时辰就碰到了麻烦,1千克约即是1.676清斤,计较起来很是不方便。
那时确切出台政令想和国际接轨,但没啥结果。1929年民国政府公布《怀抱衡法》,才堪堪把一斤改成500克。
但在官方遭到的阻力还是比力大,大部分都用在对外贸易上。所以那时各类换算很麻烦。
直到1959年,新中国才正式将一斤即是十两,即是500克的标准完全定下来!
药铺的秤
从这人们都用这个怀抱标准。但也有破例,那时的金银铺和药铺,必须还相沿老的称量方式。
传统的秤是16两一斤,秤杆上的星花不但代表刻度,还被赋予了斗极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的寓意。在称重高贵金属和严酷要求剂量的药材的时辰,一丁点都不能有误差,所以这两个行业还是“老一套”。
再到1979年用“克与毫克”以后,才真正全数同一标准!
所以,我们明天习以为常的“500克即是1斤”,并非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几千年的不竭演变构成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