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枣庄老街西面的公胜街与南马路交界处有一座青砖垒砌的砖塔,最初的印象还是2003年,冬季的老城静谧、宁静,早晨另有朦胧的街道人单影只,不远处有氤氲的炊火自小路里的瓦房冉冉升起,复又散落在远处房檐上的一砖一瓦间。
1
天气尚且朦胧,白骨塔下的早点铺就已忙碌开来,劈面市场里赶早集的商贩亦是早早便来喝上一碗糁汤,来上一笼蒸包,随着一袭红色的蒸汽,这日的早晨便算拉开了帷幕。
这里是极为热烈的,自白骨塔周边辐射开来,别离有新华市场、三联家电、中医院、君山商城,再远一点则是老百货大楼、中心街、老邮电局、老分局、复兴煤矿等等等等。
白骨塔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是一座高6米的6角形青砖塔,这座塔的兴修皆缘起于枣庄煤矿。枣庄地域采煤可谓历史悠久,1899年张莲芬在枣庄建成复兴煤矿公司,1909年9月,复兴公司在原旧井的根本上扩建大井,厥后在南大井中挖出1893年煤矿透水变乱中遇难矿工骸骨100余具,同时又从小煤窑中挖出很多死难矿工遗骨(枣庄自明代起头出现小煤窑)。1911年复兴公司出资把散在遍地的骨骸收捡起来,合葬在矿南门百米处,修了这座砖塔并立碑撰文记其事。昔时白骨塔建成后,复兴公司司理戴理庵逢年过节还常去塔前烧香烧纸以祭亡魂。
这里是枣庄城最初最富贵的地段之一,南、北马路、太子街也成了老枣庄人的记忆。
2
1893年6月14日早晨,半截筒子小窑采煤时与老井买通,古井巷道的积水测涌灌入,其声如雷,其势如兽。那时井下工人闻声乱成一团,拼命向井口夺路逃生,然人多拥堵,4股拉煤的绳索坠断两根,致使全窑100多矿工命丧井下。
事务发生后,激起了当地百姓的众怒,枣庄齐村和郭里集一带的居民,聚集了1000多人,他们抬着土炮,带着兵器,围攻“复兴矿局”。
峄县知县得知后,敏捷派兵弹压,复兴矿局给死难工人家属的抚恤极低,大要每人约给二百吊钱,在威胁和迷惑下,矿工家属万般无法只得忍气吞声了事。今后,“复兴矿局”为抚慰矿工,便把这半截简子的小煤窑填起来,并在上面砖修起了一座很大的宅兆,所以人们把它称做“大坟子”。
“大坟子”在今利民批发市场东门北侧约百米处,白骨塔与大坟子同为纪念死难矿工而立,由已知材料来看枣庄地域最迟不晚于唐代即起头挖煤,此时自中陈郝沿北部山脉与官道河流遍及巨细瓷窑几十座,牢牢枣庄城北部地域就有近十处现代瓷窑,可见现代枣庄制瓷业的发财与煤炭的利用息息相关,到了明代随着技术的提升以及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小型煤窑,据枣庄当地老一辈所讲,1909年复兴煤矿公司挖掘作业时曾挖到古时巷道,其内有尸身无数,尽着古装为古时矿工遗骸,而白骨塔及大坟子内皆有这类遗骨。
3
自白骨塔往西百余米处为原枣庄城西南门,门外正西不敷一里即为后代侵华日军大本营驻地,现在新华市场南侧是古时刑场,昔时的官地惨案被俘的十八位新四军义士即在此地殉国。
听说在这里有一个大坑,自晚清到侵华日军期间甚至百姓党具在此地行刑,是以也被称为菜市口刑场。
在这里还有日本人建的堡垒,里面驻扎着小股的日军驻防,以便盘问收支城的人,开国后这里一度荒无人烟,四周遍地宅兆。听说古坟皆用青砖垒砌,袒露在外荒草萋萋一片萧索,从而成了人们眼中的禁地,甚至出现各类官方灵异传闻。
有传闻开国前,有大量煤矿工人在这四周搭建地屋,所谓地屋就是于地上搭建一三角形窝棚。
所言曰:“有一女其夫夜工未归,女子是夜和衣而眠,未三更幼子哭闹小解,女子侧身把儿起溺,不多忽听人言“姊姊,能否挪玉一侧,小儿之溺于吾颅,实不能受。”,女闻言而惊,乃携子奔走。
待天明夫归乃敢与夫言,其夫厉声责女曰:“汝睡之昏沉,梦魇哉!”女曰:“听之逼真,岂有妄语?”
夫亦甚疑,乃取镐耜撅之,未及尺果见骸骨一具,衣物尽朽,骨色泛黄正不知埋此经年。
时有围观者皆叹之奇,遂上前同力掘出,乃用布包裹,行三拜九叩之礼移葬他处,方无事矣。”
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月,前后被马兰镇煤井、枣庄劳教所收买,土坑尽被填平,古墓尽皆迁走,最初建成了劳教所宿舍,现在早已了无踪影。
现在天的白骨塔与大坟子遗址,早已被牢牢包裹在这座小城当中,他们就像两个身躯佝偻的老人,见证了枣庄这座城市百余年来的兴衰荣辱。
作者简介
葛龙飞 ,枣庄市市中区政协文史专员,枣庄市薛城区政协文史研讨员,鲁南抗战展览馆馆长,湖南省收藏协会古兵器研讨会技术顾问,浙江青铜冷兵器研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枣庄市市中区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台儿庄区八路军逐一五师运河支队研讨会副会长,枣庄市地方文化研讨专业委员会主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