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题目:3位院士眼中的科普工作——
把科学胡想“种”进更多民气田(宏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郑纬民在授课。吴承蔚摄
舒德干(左一)在和门生交换。西北大学供图
苏国辉在做讲座。受访者供图
首个全国科普月,一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走进党政机关、黉舍和企业,或借助互联网等传布平台,为社会公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两院院士是科普的重要气力,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侧重要感化。他们深入浅出,在全社会激起崇尚科学、摸索未知的爱好;他们创新形式,让科普的声音传布得更广更远。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院士,看他们在科普现场为大师带来哪些出色报告。听他们谈谈,科普工作若何才能做得更好。
——编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
科普方式要有针对性
本报记者 吴 月
【人物小传】
郑纬民,194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较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持久处置高性能计较机系统结构、并行算法和系统,存储系统,大数据和野生智能处置平台的研讨与讲授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问:您的平常科研工作很忙,为什么还经常展开科普讲座、在互联网上做科普?
答:对于院士群体而言,介入科普活动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之一。做科普是一件很是要紧的事,有很多益处——能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常识,进步科学素养,顺应社会成长;能激起科学爱好,培育更多科技人材,促进科技创新;还有助于改正错误,让人们领会实在的科技成长情况。近年来,我围绕区块链、云计较、大数据、野生智能等话题做过科普,结果都很是好。
问:听过您科普讲座的人很多,有门生,也有各行各业人士。面临分歧人群,您怎样有针对性地停止科普?
答:这些年,我首要面向3类人群做科普:第一类是给中小门生做科普,仅今年内,我就在浙江宁波、四川巴中等空中向青少年展开科普,孩子们都很想晓得最新的科学常识;第二类是给大门生做科普,近年来我曾去过四五十所高校,给分歧专业的大门生展开科普讲座;第三类就是面向地方政府部分、企业等做科普,很多听众对科学常识非常感爱好。这些科普内容不但帮助他们领会科技前沿成长,也为未来的决议供给了一些科学根据。
科普方式要有针对性。比如,面向中小门生做科普,互动性要更强;面向大门生做科普,要拓展他们对分歧学科的认知;面向企业职员做科普,要从他们最感爱好的研讨范畴切入,提升科普的适用性。
问:计较机范畴常识更新很是快,对科普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计较机专业自己是一个不竭更新、成长的学科,常识迭代很是快。我已经快80岁了,也不竭地随着最新趋向进修。在清华,我几近天天城市打仗到一些年轻教员、门生,经常和大师一路交换、钻研,这也是我进修的进程。
我自己在做科普中也有所收获。我讲的内容有一些是我的专业,有一些能够不间接相关。网友提出的题目能够触及各个范畴,我会把网友的题目发到工作群里,大师群策群力来钻研。碰到不领会的题目,我还会向其他教员就教。他们跟我提高了,我再回答大师。所以说,科普实在是很多科研职员一路做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
科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本报记者 高 炳
【人物小传】
舒德干,1946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处置进化古生物学研讨,他发现的全国第一鱼“昆明鱼目”被公以为人类在脊椎动物大师庭里的创头鼻祖,同时提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构建第一动物树”假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问:地球第一动物树是由我国科学家牵头发现的,能否谈谈发现的进程?
答:在遗传变异和自然挑选两重驱动下,地球一切生命组成一个万物共祖的谱系树,即生命树。生物学家综合遗传学、形状学和发育学多重信息,构建出各级各类现代生命树,其中包括根本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三大类群的现代三分动物树。由于持久缺少牢靠的早期化石记录,学界不晓得最初的完整三分动物树,即第一动物树是何时成形、若何成形的。
可喜的是,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对5.2亿—5.18亿年前的澄江软躯体机关化石停止了数十年的摸索,终究获得第一动物树成形的牢靠证据。第一动物树意义非凡,它组成地球生命史上继生命/细胞起源、真核生命起源以后的第三个严重里程碑,是地球从原始二极生态系统(藻类生产者和细菌分化者)跃升为完善三极生态系统(增加了动物消耗者)的首要分水岭。
问:您以为科普需要经过哪些形式来实现?地质范畴的科普具有哪些意义?
答:我从1999年起头打仗科普。那时,我和团队在《自然》杂志颁发了两篇文章,特别是关于发现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中最陈腐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的论文,在国际上激发了关注。那时,国内多所高校、研讨所和中小学都约请我去做科普讲座。后来我逐步熟悉到,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一样重要。20多年来,我们构造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定期到高校、研讨所和中小学做科普讲座,传布科学进化论思维、科普古生物学新停顿等。
科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科普图书、短视频、影视、戏曲以及线上线下演讲等都是很好的路子。我们发现的昆明鱼,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这即是普遍传布科学常识的好形式。
人类是行星地球唯一的认识生命。操纵各类科普手段,解读地球从46亿年前的火球到水球,再到细菌球、真菌/动物球,直到动物星球的全景式演变进程,明白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协同演变奥秘,追随人类远祖的微观和宏观进化轨迹,这既能激起人们对科学常识的爱好,也有益于提升全社会庇护生态情况的自觉性和紧急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苏国辉
科普的意义首先是扑灭爱好
本报记者 姜晓丹
【人物小传】
苏国辉,194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讨院院长。处置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讨,1985年初次经过外周神经移植方式实现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长间隔轴突再生。
问:您和团队的首要研讨偏向为“神经损伤修复”,叨教“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们团队围绕“神经损伤修复”展开科研攻关,重点处理临床中枢神经损伤“难以再生”的困难。我们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视神经为研讨工具,经过改变视神经的“微情况”,激起受损视神经的再生才能。今朝,我们已在动物身上完成视神经再生尝试,下一步计划推动临床实验。
问:您是何时起头做科普的,科普的内容首要有哪些?
答:大约在六七年前,我起头做科普。科普内容随着时候和受众需求不竭调剂。在科普中,我会给大师分享自己的科研履历,跟中小门生讲授我的研讨偏向。比如,我会讲在读博士时若何从“反复尝试”中找到冲破点,若何从失利中总结经历,告诉同学们,科研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渐渐试探中忽然碰到欣喜的进程,重要的是连结猎奇心和韧性。
近些年,我出格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在科普中加入了自动调理情感的“干涉计划”,比如活动、光疗、交际互动等。我常激励门生:设定一个小方针,天天走走路、打打球,身材和心理城市变好。
问:您感觉做科普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让您难忘的履历?
答:科普的意义首先是扑灭爱好。很多门生感觉科学与公共有间隔感,“高深难明”。但经过听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发现“本来科学家也会碰到很多困难”“本来研讨功效能帮到人”,就会感觉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能处理现实题目标。其次是宏扬科学家精神。我会和门生说,科研像爬山,99%的时候在反复和失利,但登顶的那一刻,会有实足的成就感。
前一阵,我在华南师大附小做科普时,有门生问:活动能进步成就,科学道理是什么?我连系自己的研讨向他诠释:活动时肌肉排泄的神经营养因子会进入大脑,能提升进修效力。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我感觉科普“活了”。我要继续做好科普工作,把科学胡想“种”进更多民气田。
来历:群众日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