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kook牡丹江信息网-免费发布信息
»
论坛
›
kook
›
kook
›
74岁学画2年后办个人画展,阿籽奶奶:“什么时候都可以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74岁学画2年后办个人画展,阿籽奶奶:“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复制链接]
查看:
31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71570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5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28429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5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28429 积分
积分
71570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0:10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每天早上,78岁的阿籽奶奶必定会来到画室,取出画纸,开始一天的绘画。
学画约四年半,画了1500多张画,办过画展,她的目标是画满2000张画。
她很抓紧,担心没画完就“跑到天堂了”。
2020年,阿籽奶奶画展在徐汇艺术馆展出,展期10天,不少艺术家都来了。画作以静物画为主,描摹日常物件如水果、蔬菜、花草,展览取名《凝视·日常》。
只学了几年画,作品就进了艺术馆,有人质疑奶奶的画是不是艺术。
“那就是艺术本身!”艺术家李山回答。
奶奶不懂什么是艺术,只管自己画着玩,画着画着,病没了、脾气好了、人也优雅了。
画画成了奶奶与世界最为亲近的相处方式,奶奶逐渐明白“生活终究是为自己活着的。”
“人生的重点不是过去的事情,而是向前看,抛弃旧的,身心清凉,重新上路,”阿籽奶奶说。
“我画画就是要
把过去的烦恼都忘掉”
阿籽奶奶学画画是从响应外孙女阿籽的号召开始的。
孩子们成家立业、老伴先走一步,70多岁的阿籽奶奶觉得人生一下子“空空荡荡,不知所措”,生了两场大病,搭了两个心脏支架,人生却找不到支点了。
“从前是家庭需要我,后来是老伴需要我,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需要什么,现在我知道了,我需要阿籽——我的孙女阿籽,她让我看到亮光和色彩。”女儿劝她通过画笔把美好传给孙女,为了和小孙女常在一起,奶奶答应了阿籽学画的响应,拜画家女儿张平和外孙女阿籽为师,正式拿起了画笔。
过去的日子很累,现在的日子看不懂,女儿教她“把画作为对自己日常点滴的记录”。
一开始,画笔不听使唤,画画像雨天踩泥地,深一脚浅一脚;渐渐地,越画越顺、越画越多,不画画的日子反而成了煎熬。
“我画画就是玩就是打发时间,好像自己没有烦恼了,把一切都忘掉了,每天只想着画,画越来越多,病越来越少。”画画教会了奶奶“专注于痛苦,就会被痛苦淹没”。“有时候娃娃在跟前叫我半天,我都不知道。”
阿籽奶奶的画常常是一个静物,安静地占据画面中央。那些占满半开乃至全开画纸的大画幅画作,原型是不过手掌大小的铜钱草、拳头大小的橙子、鹌鹑蛋大小的茶叶包。奶奶说:“好像穷日子过惯了,画纸的每个空间都要利用上,表达心中的热爱。”
人生前三十年都没怎么用过电、吃到荷包蛋就觉得日子是甜的、大年三十吃上了白面馍馍还要省着第二天再吃,走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眼中的世界长成了这样。奶奶说,每一个生物长成这样子都很不容易,要画出它们的不同。
很多人夸奶奶画作用色高级,奶奶说,这是自己舍不得扔颜料把它们混在一起的缘故。
问奶奶画画有什么秘诀,奶奶把眼睛凑过来给人看,一只眼比另一只浑浊,“年轻时当电焊工伤到了,眼睛里就像有团雾”。眼疾没有影响画画,“老天爷给了我双艺术家的眼睛,能看虚实。”
奶奶说,画画挺简单,只要敢画就行,比过日子容易多了。“我的一辈子都已经习惯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人,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才忘了这件事。”
“现在我——阿籽奶奶
——叫尹玉凤”
阿籽奶奶的一辈子,是湖南尹姓望族的大女儿,是塔城运输队司机张荣先的妻子,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画画后,她在每张画作下面都落款“尹玉凤”,一个属于她自己却很少被叫过的名字,因为后来她的称呼变成了“老张家的”“张清他妈”,再后来“尹玉凤”被身份证办事员写成了“尹玉风”。这段关于名字的故事,放在她的自传《今天也要重新出发》第一章节第一篇,这篇最后一句话写道“现在我——阿籽奶奶——叫尹玉凤。”
1954年,因为被划为地主成分,10岁的尹玉凤跟随母亲从湖南辗转到新疆投奔父亲;1960年,16岁,因为“右派”家庭成分,尹玉凤辍学工作负担家用;1963年,尹玉凤19岁嫁人,一年后,跟随丈夫离开父母,去了边境塔城,丈夫在运输队做司机,尹玉凤焊汽车水箱。
快50岁的时候,孩子们上了大学,尹玉凤从家庭主妇的位置里走了出来,跟着朋友们做买卖,从摆摊做起。
零下30℃,她们也在外面摆摊。“没人的时候,我们互相推着玩,冰天雪地还啃着葡萄、还吃着梨,我也没感觉到多冷。我们在那蹦蹦跳跳,一天过得挺快。反倒是我们家女儿,放假回来看雪那么大我还在外面,都吓坏了。”
“别人都说,你们家条件那么好,老头也有退休工资,还弄这个。我说,不管我挣多挣少,稀里糊涂能把自己养活就行了。”
尹玉凤觉得,越想挣钱越挣不上钱,反而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就把钱赚了。
老伴打趣尹玉凤“不认路还做买卖”,但尹玉凤的生意越做越大,从摆摊做到了开店,从卖鞋和服饰到主营卖鞋。
50多岁的尹玉凤熟知在边疆小城做生意的门道。按计算器报价、翻译带客人过来要给他们回扣、不接受赊账、别得罪人,“虽然我不懂外语,但当地的少数民族都挺信任我的,俄罗斯族、维族、回族都来我这买。”
做夜班车去乌鲁木齐进货,睡一夜第二天提上一天货,坐个夜班车又回来了,为的是不耽误做生意时间。
做到最后,跟市场老板也成了朋友,“最后我不干了他还请我吃饭。”
“人生中除了生死,
哪件不是闲事呢”
奶奶说自己是简单的人,做买卖只去两三个批发市场,“朋友喊我去别的市场,我不去,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货都看完”;兴趣爱好也只潜心画画一项,“阿籽还要教我书法教我英语。我不学,我就这一个爱好了,可能也就走到头了。”
奶奶连用好几个“稀里糊涂”总结自己的人生,“稀里糊涂从湖南跑到新疆,稀里糊涂结了婚,稀里糊涂把四个娃娃都带大了,稀里糊涂来到了上海。”
“那时候也没觉得苦,因为大家都一样。”或许是“简单”与“稀里糊涂”冲刷了苦难。
而如今,所有的苦难都随着时光洪流隐入尘烟,奶奶说:“人生中除了生死,哪件不是闲事呢”。
她清楚记得老头走时的样子,“身体柔软清爽,跟我以前见到的死亡经历都不一样。”
老伴离世,她说伤心像屋顶漏雨,从缝隙里滴落,只能在心里闷声哭。
老伴比尹玉凤大八岁,“悬胆鼻、单眼皮、身材高挑、出身还好”,是年少的尹玉凤对一切美好“幻想”的寄托。两人把被子搁一块就开始过日子了,什么都没有。
老伴在塔城运输队开车,冬天路过老风口,风雪埋道,尹玉凤都会提心吊胆,有时候老伴回来,裤子都是冰,遇到出差住牧场,衣服上还会染上虱子。
她说家里都靠老伴操心、娃娃们是老伴一手带出来的;她说老伴比自己审美好,要是学画画准比自己好;她记得摆摊时,老伴冰天雪地里骑自行车送饭摔断了腿;她回忆老伴喜欢打麻将,抓牌时从不看牌,靠的是摸……
她嘴上离不开“老头”,就像回忆离不开新疆。她知道塔城的苹果树,每棵树的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记得每家人的院门不同,那是塔城人寄托最好想象和最多精力的地方;她怀念夜里浇水,河水在马蹄灯的指引下引进院子里;她记得边疆的风雪、戈壁的石子、塔城的夜如白昼和在新疆大碗喝茶大碗吃肉。
2016年,老头走后,她跟着女儿来到上海,把思念和乡愁留给了那个边疆小镇。东海边的石子潮湿温润,带着海的气息,不像戈壁的石子,炙热滚烫,带着阳光的气息;大城市的夜晚,草丛都被照的透亮。
夜深人静的时候醒来,抬头看老伴的照片,好似两两相望,一时只觉可惜,为老伴没看到自己画画可惜,“他要是早点来上海,也不会早走”。
老伴是江苏人,到了新疆后直到离世都很少再回去,“他是想家的”,她觉得自己是替老伴回到了中国的东边。
老伴走后,她也不跳广场舞了,生了两场大病,“想着完蛋就完蛋,反正娃娃们都大了”。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和老头顶杠,人家说我一句,我要说个三句,好像总要占个上风,有啥意思?现在后悔都来不及。我以后到了天堂,要给他说我会画画,他肯定也不相信,说我只会骂人,只会不讲理。”
奶奶乐观,聊天时常常爽朗大笑,只有一提到老伴,两行泪水从内眼角流下,但很快又被擦去。“错过的就是错过了,永远回不来了”。
奶奶说,能给自己的画作打60分,但人生最多打20分,“我这个人缺点太多了,脾气极糟糕,急躁又强势,我们这些娃娃幸好都像爸爸。”
“不管什么时候,
都可以重新开始”
“画画之后,我看谁都顺眼了。”
老伴走后,奶奶反思过往,为过去争口角而内疚,逐渐明白“在一起开心就好,想改变别人,终究都是遗憾。”
儿孙们的世界,奶奶不懂;奶奶的过去,儿孙们已经听得腻烦,尹玉凤觉得,在陌生的城市与儿孙们同住,“彼此隔离在两个世界”。曾经一起画画的阿籽已经上中学了,往往都是到了中饭时间才会出现在画室,扒拉几口饭又回去上网课了。
直到绘画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扇“可以独自和这个世界交流的窗户”:会从曾经看不到的东西、感受不到的东西中发现很多乐趣,也会从中找到自己。
尹玉凤逐渐明白:“早早了解为自己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不管与你多么亲近的人,多么重要的人,最终都会离开你;不管多么烦恼的事,多么过不去的坎,最终都会云淡风轻。”于是,她不再试图改变他人,改变自己就好。
“人生的重点不是过去的事情,而是向前看,抛弃旧的,身心清凉,重新上路。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对于画画和艺术,奶奶从来没有什么抱负。“跟你说实话,我不知道什么叫艺术。玩得痛快就行了。也不管画的好坏,自己喜欢就行了。”甚至于所有颜料都是从女儿们那用剩的捡回来的。
奶奶说要给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给打及格分,“因为是从内心里头画出来的,就那么大能力我都用上了。”
“中国的艺术还是靠小朋友起来,你说我这么老的能干啥,我就是玩。”奶奶很明白,自己能画画,因为孩子们就是干这个的,因为娃娃优秀。
2021年,奶奶的自传画册《今天也要重新出发》出版,收录了奶奶150多张画,配以三万多字的散文。豆瓣短评里,有人把这本书评为年度励志好书,有人把书读给妈妈听,有人开始学画画。
有人说奶奶的文字像杨绛的一样从容;有人不敢相信一位没有读过很多书的普通旧时代妇女,怎么能写出这样美好的文字、画出这样生动的画。
奶奶去参加自己的画展,搞美术的老师夸她会画,她激动的不得了,“只要有这种认可就行了。”
办了画展、出了书,奶奶还在画。
在位于临港国际艺术园内挑高了又明亮的画室里,身材矮小却挺拔的奶奶站着伏案作画,穿着枣红色夹袄、戴着黄褐色棉帽,撞色的正好看,让人不由想到她画作里最常被津津乐道的用色。
每次作画前,奶奶都要把调色盘按照画的顺序摆在面前。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很容易用错颜色。
年轻时,尹玉凤就不认路不认人,有姑娘来店里买了十几次,她也没记住。
年龄大了,记忆力更是退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爱交朋友的性格。
“我喜欢热闹,看到谁都像好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她记不住每个人的名字,姓氏也问完就忘,但仍然不厌其烦地询问并为自己的记性抱歉,“这位老师你姓什么,不好意思我脑子不记人”“这位老长你姓什么”。
举办画展后,奶奶受邀去社区分享,坐两小时的车程,也没消磨老太太结识新朋友的愉悦,“我一高兴都忘记怎么画了,他们也笑。都是老年人,我们老年人在一起,好像高兴就行了。”
奶奶跟谁都处得来,跟艺术家学打牌、跟画家学做菜。艺术园里的保安保洁都认识奶奶,给她带自家种的蔬菜瓜果,奶奶先画再给儿孙们拿去吃;奶奶对他们说,退休后想学画到我这儿来,免费教。
如今,奶奶每天至少画4个小时,“主要是有瘾,画上后就一定要看到结果。一个作品画完了,心里就特别舒服。”
在《今天也要重新出发》里,全书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的生死,又由谁决定呢?”
这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向读者提出的问题,老人自己也没有答案吧。
但也许,她已经用自己的人生做了回答:如果起止不由自己决定,那至少中间这段旅程随时可以“重新出发”。
后记
黄大有是先后在国内外多次办过个展联展的知名画家,是最早入驻临港国际艺术园的艺术家,也是阿籽奶奶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阿籽奶奶羡慕“大有老师”可以创作巨幅大画,也跟着“大有老师”学到了“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能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度过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黄大有说:“我们教会奶奶的是让她学会观察,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他把阿籽奶奶绘画天赋总结为“心静、执着”。“要执着,有搞不好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成艺术。”
最后附上一段黄大有的评价,关于文章开头那个问题“只学了几年画,作品就进了艺术馆,就是艺术吗?”或许可以带着这段话去理解阿籽奶奶、理解她的画。
“有人愿意花几万块钱买阿籽奶奶的画,说明奶奶的画有市场;艺术家肯定阿籽奶奶的画作,说明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策展人看到奶奶的画后,主动提出要办展,因为他们由阿籽奶奶的艺术个案敏锐地体察到了其与艺术史的关联、及其牵涉的社会议题。
中国在进入老年化社会,从老有所依转变到老有所为,老年人退休后,社会价值在哪,人生意义在哪,是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艺术不是孤立的,艺术永远关联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激赏年轻时的无畏,但已经有无数媒体为他们而设。我们想为年长者的睿智与底蕴、淡定与从容,提供一个平台。如果你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欢迎加入“50+俱乐部”。
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唐玮
来源:周到上海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kook牡丹江信息网-免费发布信息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