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 “像,真像……跟我二哥如出一辙!”在第十二个义士纪念日到来之际,9月29日上午,在沭阳县李恒镇,今年82岁的刘习中老人深情地注视着画像,指尖轻抚画面,声音梗咽地说。时隔74载,他终究再次“见”到了记忆中的二哥刘希儒,一段被烽火中断的兄弟情再度延续。
刘希儒义士,江苏省沭阳人,1951年8月在长春因战伤救治无效牺牲,后埋葬于长春义士陵园。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未留下影象与具体信息,再加上原始档案中姓名(挂号为“刘习汝”)等信息存在差别,为寻觅义士支属带来极大困难。据沭阳原始档案记录,刘习汝诞生于1927年,沭阳县李恒公社春风大队王庄人,生前为自愿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战士,1951年执政鲜战役中失落,1982年7月被追以为义士。
今年6月26日,宿迁寻亲自愿者郝春霞接到一则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义士刘希儒的寻心腹息,随即与沭阳县退役甲士事务联系对接,两地携手展开行动为义士寻亲。在双方的不懈尽力和通力合作下,经过工作职员对海量材料停止细致松散的核实比对,“刘习汝”义士的信息被逐一批改完善,终极确认其姓名为刘希儒,并成功寻觅到其在沭阳县李恒镇的家人。
“感谢你们!帮手找到了我二爷(叔)……”今年80岁的刘秀芹,抱着刘希儒的画像,心里久久不能安静。他红着眼眶说:“昔时的我还小,虽然不记得他的样子,但我记得他走之前还抱了抱我……”
受刘希儒的影响,1967年刘秀芹也从军参军,成为一位甲士。他说,他父亲有兄弟三人,二叔刘希儒那时是一位医生,失落那年24岁。这些年来,家人从未放弃过寻觅,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刘秀芹父亲就很是痛心,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看弟弟一眼”,遗憾的是直到归天也未能实现。
领会情况后,郝春霞联系了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保护野生作室,按拍照关描写和参考家人面孔,专门为刘希儒绘制了画像。“感激一切帮手的人,终究让我‘见’到了他!”刘习中动情地说。这不可是对义士的告慰,也让豪杰从“著名”走向“有貌”,从历史中实在地“走”抵家人眼前,也让这段因信息误差而中断74年的血脉亲情得以重新“毗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叶春艳 刘盼盼
编辑:王智韬
来历:交汇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